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等法律法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充分發揮環境標準對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四川生態環境廳和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制定了《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發展規劃》。
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標準
發展規劃
二〇二二年十月
一、規劃背景
(一)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初見成效
“十三五”以來,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在標準制定、標準化管理、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和綠色轉型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制定出臺系列地方標準?!笆濉币詠?,四川省共發布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9項。聚焦突出環境問題,制定出臺了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和固定污染源大氣揮發性有機物、鍋爐(成都市)、施工場地揚塵、加油站、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等6項排放標準;聚焦特色產業,制定出臺了泡菜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天然氣開采含油污泥綜合利用后剩余固相利用處置標準;聚焦難點環境問題,制定出臺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健全標準管理體系。配套發布了《四川省生態環境標準制修訂工作管理辦法》(川環發〔2020〕23號),規范了標準制修訂工作程序,明確了標準制修訂工作內容和時限要求,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機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四川省生態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聚集了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以及企業等單位的專業人才,研究方向涵蓋了生態環境各要素各領域,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能力逐步提升。
以標準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在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改善工作中,四川省堅持以嚴格標準服務支撐污染防治和環境監管,全省生態環境主要指標持續向好。2021年,全省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31.8微克每立方米,較三年均值下降4.5%;優良天數率89.5%,較三年均值上升0.1個百分點。全省203個國考斷面中195個達到地表水III類以上、優良率96.1%,近七成水質達到II類,Ⅴ類、劣Ⅴ類斷面全面穩定消除;重要江河湖泊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9.3%。
以標準促進綠色轉型。四川省堅持以減污降碳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推動作用,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地位基本形成。2020年,全省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下降到27%,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8%,率先在經濟大省中形成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十三五”時期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9.9%,遠超全國18.8%的下降幅度,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二)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存在的問題
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臨一些問題。
現行標準不足以滿足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需要。目前,四川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覆蓋的行業范圍相對較少,大多數行業執行國家行業或綜合排放標準,對于頁巖氣開采、陶瓷等四川特色或排放量大的行業執行國家標準難以滿足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需求。
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覆蓋領域不全、系統性不足?,F行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主要集中在大氣、水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且主要集中于工業源,固體廢物、土壤污染防治等領域標準較為缺乏。且標準類別多為污染物排放標準,缺少與之銜接配套的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類標準。
標準支撐國家戰略實施目標下四川省特色標準尚無重大突破。四川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肩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黃河兩大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任。但目前四川省生態屏障建設、黃河流域四川段水源涵養地保護等標準缺失,以標準支撐國家戰略實施目標實現的格局尚未建立。
政府與市場二元主導的標準制定工作模式尚需強化。四川省現行生態環境保護標準主要由政府主導發布,個別社會團體發布了少量團體標準,社會團體、企業參與標準化工作活力不足,標準制定主體較為單一,亟需加快推進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確保與國家標準化工作新方向保持一致。
標準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機制尚不完善。四川省針對生態環境標準制修訂工作建立了相關工作機制,但標準實施評估、標準轉化等工作機制尚不健全,需進一步完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機制,形成對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預研—立項—起草—報批—宣傳—實施—評估—復審—修訂—廢止”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提升標準化管理水平,提高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質量。
(三)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形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將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以高標準助力高技術創新、促進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對綠色發展進行了專章論述,提出了五大工作任務,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冻捎宓貐^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國家、省重大戰略規劃,對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提出了系列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建設進程須進一步加速。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標準法規管理和技術引領的雙重功能,提高標準工作質量水平,強化標準實施監督,以高質量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助推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
二、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為指引,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四川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完善標準化體制機制,增強優質標準供給,推進標準實施評估,夯實標準化技術基礎,推動標準化戰略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度融合,為促進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二)基本原則
銜接一致,統籌規劃。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建設應與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建設思路保持一致,立足構建協調、完備的標準體系,科學統籌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發展優先領域、關鍵環節和實施步驟,確保與國家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建設有機銜接。
突出重點,穩步推進。圍繞加快推進美麗四川建設,緊密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部署,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導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著眼解決長遠深層次環境問題,突出標準對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性,按照輕重緩急穩步推進標準制修訂。
完善機制,創新驅動。建立權責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的標準管理體系,注重市場對標準化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監督作用,激勵市場主體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實現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進標準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三)建設目標
到2025年,建立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建設思路和體系相協調的先進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體系?;拘纬煽茖W、有序、規范、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管理機制,標準實施評估、標準轉化機制進一步健全,市場主體參與標準化活動的能力普遍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拘纬烧鲗?、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調推進的標準化共治格局,為加快推進四川省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美麗四川建設提供堅實的標準支撐。
三、主要任務
(一)以標準支撐區域生態共建環境共保
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制定實施統一的成渝地區生態環境標準編制技術規范,聯合開展現行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差異分析評估,研究制修訂統一的大氣、水、土壤以及危險廢物、噪聲、生態保護等領域的環保標準或技術規范,完善區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探索具有成渝區域特色的標準化建設路徑,加大成渝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的示范應用和推廣。
聚焦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協同推進赤水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優化,推動重點行業、產業升級和清潔化改造,開展赤水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
專欄1 區域生態環境標準
協同推進成渝地區陶瓷行業、玻璃行業、頁巖氣開采、養殖尾水等污染物排放標準及建設用地土壤風險管控標準研究制定,逐步統一重點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探索建立成渝地區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標準。
(二)以標準支撐雙碳工作順利開展
以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為著力點,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專項研究,圍繞特色優勢領域,研究制定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與核算標準,加快建立健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地方標準體系,探索開展出口產品碳足跡認證標準研究,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
專欄2 碳達峰碳中和標準
碳排放管理
支撐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研究制定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溫室氣體減排、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等技術規范。
核算和披露
支撐特色產業綠色發展,研究制定釩鈦鋼鐵、白酒等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披露標準。研究制定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甲烷排放核算標準,研究廚余垃圾多途徑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碳排放和固碳能力核算方法。
(三)以標準支撐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建設
以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為目標,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加大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研究制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技術規范,開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跟蹤評估研究,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研究建立美麗四川建設系列標準體系,開展美麗四川建設進程評估研究,引導推進美麗四川試點示范。
專欄3 生態保護標準
生物多樣性保護
推進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和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建設,開展相關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和監測標準研究。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
研究制定四川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技術規范,推進建立四川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跟蹤評估指標體系。
美麗四川建設
研究制定美麗四川建設系列指南,推進建立美麗四川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四)以標準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1.水生態環境標準
以系統推進“三水”共治,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為著力點,圍繞重點行業、重點流域,加快推進四川省水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強化水環境污染治理,開展水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專欄4 水生態環境標準
水污染治理
規范養殖行業排放監管,制定水產養殖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大重點行業水污染防治力度,制定化工、醫藥、冶煉、頁巖氣開采等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推動規范酒類行業排放監管,研究制定發酵酒精和白酒工業廢水排放標準;促進礦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開展礦山開采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相關治理技術規范研究。
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開展水產養殖和畜禽養殖等污染防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有關技術規范研究。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填埋場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技術規范,開展園區污水處理廠進水監測與污水處理廠超標溯源管理以及評估工業廢水能否進入城鎮污水處理廠等技術規范研究。
水生態保護修復
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開展流域水生態評價技術規范、流域水生態調查與監測技術規范及水生態修復技術指南研究。
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
持續推動美麗河湖建設及試點,研究制定四川省美麗河湖評價標準;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制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勘界定標技術指南。
2.大氣生態環境標準
以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著力點,深化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加強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深度治理。推進噪聲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研究,支撐噪聲污染防治。
專欄5 大氣生態環境標準
大氣污染治理
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深度治理,制定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成都市餐飲業油煙污染物排放標準,開展工業爐窯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
噪聲污染防治
支撐噪聲污染防治,開展噪聲綜合治理技術規范研究。
3.土壤生態環境標準
以扎實推進凈土減廢行動,保持土壤環境總體穩定為著力點,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研制,配套開展相關隱患排查、評估、修復等技術規范研究,推進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專欄6 土壤生態環境標準
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保障人居環境安全,制定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加強土壤風險評估管理,強化污染場地監控,研究制定固體廢物堆存場所、在產企業場地等土壤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研究制定鉛鋅冶煉等重點行業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技術規范和土壤污染修復相關技術規范。
(五)以標準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
以加強風險防范與化解,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為著力點,推進地方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體系建設,加強固危廢、新污染物、放射性、環境與健康、環境應急管理等重點領域標準研制與實施,有效控制環境風險,切實保障生態安全。
專欄7 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
固體廢物污染管控
推動解決農村垃圾處理技術難題,研究制定川西北牧區小型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垃圾低溫處置等技術規范。
放射性物質風險管控
適應四川省核工業發展形勢,規范放射性廢物和廢放射源的監管,研究制定核技術利用放射性廢物、廢放射源收貯標準和稀土放射性廢渣管理技術規范。
環境與健康風險管控
支撐環境與健康工作,開展抗生素等新污染物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標準研究;保障城市生態系統健康,開展四川省城市生態風險評價標準、四川省垃圾焚燒廠環評中的健康風險評價標準研究。
環境應急管理
強化化工行業環境風險識別與防范,提高環境應急管理水平,開展化工企業(園區)環境風險防控標準研究。
(六)以標準體制機制建設促進標準化治理效能提升
1.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標準二元結構
鼓勵支持社會團體、企業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活動,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擴大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優質市場標準供給。有效實施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將企業產品和服務符合標準情況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建立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政府評估采信機制。鼓勵基于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提出地方標準提案,支持符合條件的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向地方標準升級轉化,對轉化標準按照規定給予適當獎勵。充分運用技術委員會技術平臺為市場主體提供標準轉化的技術指導。鼓勵設區的市按照需求制定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范類推薦性地方標準。
2.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宣傳培訓
充分發揮主管部門、技術委員會、社會團體作用,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和報紙、期刊等平面媒體對新標準進行解讀,對標準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標準化先進典型和突出成果進行定期宣傳。開展“送標準、送技術”入園區活動,對企業進行“零距離”宣傳,推動標準有效實施。
通過省級培訓、專題講座、學術沙龍等方式,線上線下配合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和企業標準化人員培訓,重點針對標準管理要求、審查機制、制修訂技術方法以及強制性標準內容進行培訓,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人才需求,提高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對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的監督管理、組織實施、落實執行能力和水平。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實施評估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實施評估工作機制,制定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實施評估工作指南,對實施年限滿5年的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開展實施評估,持續提升標準的針對性、適用性和對經濟發展的優化作用。評估結論可用于支撐標準復審,作為被評估標準修訂、廢止和相關新標準立項的重要依據。
專欄8 生態環境標準實施評估
按照標準實施年限,逐步啟動《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四川省固定污染源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四川省施工場地揚塵排放標準》等實施效果評估工作。
四、實施保障
(一)強化組織領導協調
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涉及領域廣、部門多,具有跨專業、多學科交叉復合的特點,完善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企事業單位積極響應、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整體聯動機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主導作用,建立與水利、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及有關行業協會的溝通、交流和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在標準制定、實施及監督中的作用,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企業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的研究制定。
(二)健全完善工作機制
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管理制度,規范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程序,針對管理急需標準,調整立項機制,加快審批流程,建立標準制修訂及發布的“綠色通道”。積極發揮省生態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組織委員專家對標準制修訂過程進行審查和論證,推進形成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工作機制和平臺。加強重大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在立項、起草、技術審查、監督實施等環節的公眾參與力度,并制定一套科學的工作程序,促進公眾參與。
(三)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省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根據工作實際需要統籌安排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經費,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研究、制修訂、宣傳、培訓、標準實施示范、推廣應用、交流等的投入力度;鼓勵有關科研單位積極申請科技、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的專項研究經費支持,形成穩定的資金投入渠道;鼓勵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加大對團體、企業標準化工作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力度,促進市場標準規范優質發展。
(四)強化基礎能力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研究人才培養,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推動各類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研究創新團隊建設。探索建立標準化培訓基地,重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建立和完善標準化培訓教育制度、標準化人才培養選拔制度,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門類齊全的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研究隊伍,切實提升標準制修訂技術支撐能力和水平。加強污染防治技術研發,積極做好標準實施的技術服務,及時為企業提供達標排放所需的技術支持,提升標準實施效能。
(五)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加強與國家及先進?。ㄊ校┑慕涣髋c合作,吸收借鑒先進的標準化管理經驗和創新模式,不斷提升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管理水平;建立省內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承擔單位與國家有關技術管理單位和研究機構間的學習交流機制,不斷提高標準制修訂工作能力;加強與云、貴、渝等鄰?。ㄊ校┑慕涣鲄f作,共同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研究。